追忆!袁隆平的“彭州缘”,他曾来过彭州这里……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袁隆平遗体送别仪式
已于5月24日上午10时
在湖南省长沙市明阳山殡仪馆铭德厅举行
这位和蔼的老人在水稻田里忙碌的身影
成为人们无法忘却的记忆
……
四川,一个农业大省和水稻大省,自古以来有着“天府之国”的美称,这里气候温润、物产丰富。
▲彭州水稻田
当年为了在四川推广杂交稻,袁隆平没少往四川跑,搞培训、搞讲座、搞技术指导,经常在田间地头跑,并自称,“四川就是自己的第二故乡,争取一年来一次成都,不仅要指导四川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应用,更主要是‘回家’。”
(点击下方短视频,观看袁隆平来彭视察哦↓↓)
2006年8月22日,袁隆平在四川省和成都市有关领导陪同下,来彭视察了原濛阳镇双林村(今濛阳街道蔬香村)的优质丰产水稻核心示范片。
▲2006年,袁隆平在原濛阳镇双林村(今濛阳街道蔬香村)视察
看到彭州做高产水稻,每亩产量首次突破了750公斤,袁隆平十分高兴,连声赞叹!
▲2006年,袁隆平在原濛阳镇双林村(今濛阳街道蔬香村)视察
他在彭州留下了足迹、寄予了期待,从此,与这座城市结下了深厚的缘分……
时隔六年,正值水稻收割之际,已经82岁的袁隆平再一次来到成都,专门查看杂交水稻新品种“Y两优973”。当时的太阳火辣,他不戴草帽也不打遮伞,走路像跑,脱鞋就下了田。
在“Y两优973”试验田里,袁隆平一眼就看出优点:稻穗压得低、能防倒、稻叶尖且直,能更好吸收阳光,很适合在四川及西南等光照不足的地区生长。
2005年,袁隆平亲自来蓉建起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试验田。这里是他专门为四川、乃至西南的气候地理环境“量身”定制的,直接受他领导开展科研。
2006年,成都分中心正式揭牌运行,袁隆平专程来蓉为其揭牌。2017年,成都分中心试验田计划整体搬迁至郫都区德源镇菁蓉小镇,也就是如今的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
▲袁隆平生前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指导
2019年12月,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落成,2020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这也是全国唯一一个以袁隆平院士命名的科学园区。
从吃饱每顿饭,到端牢中国人的饭碗,这条路上,遍布了他的足迹……
上世纪70年代,袁隆平团队在海南岛发现一株天然的雄性不育野生稻,通过全国大协作,将三系法杂交水稻配套成功,被称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1978年3月21日,全国科学大会上,湖南省代表袁隆平在小组会上发言
1973年,袁隆平带领研究组育成具有根系发达、穗大粒多等优点的强优势杂交水稻。
▲湖南省农业科技人员袁隆平(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右)、李必湖在观察杂交水稻生长情况
1980年初,当时国内对于杂交稻认知还不够充分,四川就为袁隆平的杂交稻新品种和相关稻种打开了大门,几乎和湖南同步,在全川大面积推广。
2012年,经历6年的反复培育,一个新诞生的两系品种“Y两优973”,实现了四川两系杂交稻新品种选育零的突破。
▲袁隆平教授在观察两系法杂交晚稻结实情况
如今,全省每年杂交稻种植面积2600万亩以上,按照亩产550公斤计算,每年杂交稻产量1400万吨以上,这是袁隆平留给四川、留给人类的财富。
其实,早在1996年开始实施的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在基础理论和品种选育方面,也取得较大进展,并分别于2000、2004、2011、2014年实现了大面积示范亩产700、800、900、1000公斤的“四连跳”!
2020年11月2日,双季稻亩产更是实现了“1500公斤高产攻关”的目标,超世界纪录!
从上世纪60年代袁隆平科研团队开创杂交水稻研究以来,中国已经实现从三系到两系,再到超级杂交稻的三次重大技术创新。
▲2007年5月,袁隆平在实验田观察水稻长势
2020年我国谷物自给率超过95%,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0公斤左右,比新中国成立时的209公斤,增长了126%。水稻以约占粮食总面积25%的播种面积,贡献了近32%的产量,其中50%左右是杂交水稻。这些粮食,养活了数亿人……
虽然
这位老人,安详地离我们而去
但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就连外媒也集体刷屏悼念袁隆平
走过万家烟火的夜晚
家家飘起饭菜香
我们又会时常念起他
国士无双,深切缅怀
袁老,一路走好!
文:新华社 微成都 神鸟知讯 魏悦 品鉴彭州 网络
图:新华社 微成都 神鸟知讯 科技日报 张鸿 高仕蓉 张勇 网络 品鉴彭州 网络
视频:彭州市融媒体中心
精彩回顾
市残联开展“学党史,践初心,我为群众办实事”走访慰问活动2021“感怀党恩,奋进不息”残疾人励志宣讲会暨彭州全国助残日活动顺利召开彭州市残疾人文创作品参加“有爱无碍•幸福市集”成都市残疾人文创作品展销活动
点亮周知👇